为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廉政教育,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使命和廉洁自律意识,增强岗位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11月26日下午,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举行新任研究生导师培训会。院党委书记袁秀川、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吴汉玲、副院长席旭刚及22位新增研究生导师出席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席旭刚主持。
会上,袁秀川书记以“和谐的新时代高校“导学关系”如何构建”为主题面向新任导师展开培训。她强调,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育部于2018年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七项职责,主要突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她表示导学关系被视为师徒关系与学习科研共同体的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术能力及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袁书记还与大家探讨了导学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如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如何预防和解决导学矛盾等。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导学矛盾的策略,如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关爱学生个体差异、处理好师生关系尺度等。最后,袁书记表示“导师和学生是命运共同体”,希望师生能够共同成长,导师们未来都能桃李芬芳。
随后,吴汉玲副书记以“做研究生的引路人更要做研究生的心灵导师”为主题展开论述,她强调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导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她认为,只有导师能够以身作则,才能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深度连接,即“用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她提出,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爱与信任,是引导他们以导师的精神去感染和温暖他人,实现知识和价值观“传承”的关键。她的发言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导学关系构建的讨论,强调了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传承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席旭刚副院长从导师的角色和新任导师们分享了研究生培养、与研究生团队建立真诚沟通方面的宝贵经验。他强调,在学生加入研究团队之前,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会谈,以确认他们的个人规划和职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过程有助于将学生根据其兴趣和能力划分到理论研究或工程实操等不同的组别,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方案。他的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也展现了在导学关系中寻求平衡和尺度的智慧,有利于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成长和学术繁荣。
在讨论的尾声,参会老师还共同探讨了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策略。新任导师郑博仑老师表示通过担任新生班主任等角色,可以在本科阶段就开始与学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信任,从而在学生本科毕业后更倾向于继续留在本校深造。
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不仅关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今天的讨论和分享促进了新任导师队伍将所学所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推动导学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