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自动化学院“优课优酬”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从7月10日至7月16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反馈至huangyuewen@hdu.edu.cn,0571-86878569。
自动化学院 “优课优酬”奖励实施细则
(试行)
为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奖核拨(分配)办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课优酬”奖励原则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和“品质教学”工作,充分调动学院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进一步强化“标准”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动“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经研究决定,制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优课优酬”奖励实施细则如下:
第一条 奖励对象
“优课优酬”奖励对象为自动化学院承担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含全日制学历留学生)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设立的课程教学。奖励课程门数不超过每学期开课数的20%。
第二条 申报条件
1.教师师德高尚,承担一线教学任务。主讲教师当学期主讲一门及以上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书育人成效显著,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责任心强,无教学事故及学术不端等行为。
2.基本教学文档齐全完备。教学文档应包含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学生成绩登记册、作业及试卷(或实验、实践报告)批改情况等。
3.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优良。教学效果综合的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教案评价及专家评价(含督导评价)等组成。
4.优先鼓励获得过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教学成果(培育)的老师申报。
5.优先鼓励国家和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浙江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校级通识选修核心课程、校级翻转课堂改革建设项目、校级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校院培育)、实验实践“金课”等课程改革项目的课程参评。
第三条 组织构架
学院成立“优课优酬”奖励推荐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陈云、姜周曙、郭云飞、徐晓滨
工作小组:吕强、赵晓东、赖晓平、徐生林、罗平、申屠晗、朱亚萍、席旭刚、孟明、吴秋轩、田玉平、王家军、黄国辉、江爱朋、刘伟峰、饶欢乐、孙芳芳、刘珂舟、黄爱爱
第四条 遴选办法
1、每学期评选一次,上一学年学评教效果在学院前40%的教师可以申报。
2、申报“优课优酬”的课程,最终以课程综合评价得分由高至低进行排序,按照学院总开课数的20%推荐至学校。
3、课程综合评价分值计算: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内容,课程综合评价由学生评价(A)、教师自评(B)、同行评价(C)、教案评价(D)和专家评价(含督导评价)(E)五个评价指标组成,每个评价指标为100分,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课程综合评价总分 = A×20% + B×5% + C×5% + D×10% + E×60%
综合评价各指标解释:
A学生评价:以学评教结果为依据,对申报课程进行学评教排序,排序在前20%(含)的课程、学生评价计分为100分,排序在20%-40%(含)的课程、学生评价计分为90分,排序在40%-60%(含)的课程、学生评价计分为80分,排序在60%-80%(含)的课程、学生评价计分为70分,排序在后20%的课程、学生评价计分为60分。
B教师自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文档等材料对本学期课堂教学质量做出自我评价。
C同行评价:由申报者彼此之间互相评价。
D教案评价:由学院“优课优酬”奖励推荐工作小组评价。
E专家评价:由学院“优课优酬”奖励推荐工作小组评价。
第五条 奖励办法
参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课优酬”奖励原则意见(试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岗聘文件等。
第六条 实施程序
1. 每学期初,教师个人申请“优课优酬”奖励,填写“优课优酬”申报简表,并上交所需教学文档(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学生成绩登记册、作业及试卷(或实验、实践报告)批改情况等可于完成授课后提交。学院对基本情况审核汇总,公示后报学校备案。
2. 在本学期内,学院“优课优酬”奖励推荐工作小组通过调阅教学文档和随堂听课等方式完成教学文档评价及专家评价。申报者通过调阅教学文档和随堂听课等方式完成同行评价。
3. 在本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学院汇总结果,根据各分值计算课程综合评价分由高至低进行排序,推荐学院总开课门数的20%至学校。
4.在下一学期第三周内学院完成排序推荐,公示后上报学校。
5.拟推荐结果公示4天。公示期内,教师如有异议,可向学院“优课优酬”奖励推荐领导小组提出复议申请,领导小组应受理教师复议申请,并给出处理意见。
附件1: “优课优酬”申报简表
附件2: “优课优酬”课堂教学奖励综合评价表
附件1:“优课优酬”申报简表
( - 学年 学期)
教师姓名 | 学院 | 职称 | ||||
课程名称 | 学分 | 课程类别 | ||||
课程性质 | 学时 | 教学班号 | ||||
学生人数 | 授课时间 | 授课地点 | ||||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名称 | 本科写XX系 研究生写XX学科 | |||||
教师自评 | (教师在本课程建设和课堂教书育人方面的工作)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自评结果(满分100分) |
附件2:“优课优酬”课堂教学奖励综合评价表
申报人姓名 | 课程名称 | ||||||||
所在学位点 | 课程门类 | ||||||||
(A)学生评价 (由教学秘书或研究生秘书根据学评教数据分档后填写) | |||||||||
(B)教师自评 | |||||||||
序号 | 评价材料 | 分值(分) | 评价得分 | ||||||
1 | 教学态度 | 20 | |||||||
2 | 教学内容 | 20 | |||||||
3 | 教学能力 | 20 | |||||||
4 | 教学效果 | 20 | |||||||
5 | 教学资料规范性 | 20 | |||||||
得分(100分) | |||||||||
本人签名 | |||||||||
(C)同行评价 | |||||||||
序号 | 评价材料 | 分值(分) | 评价得分 | ||||||
1 | 教学态度 | 20 | |||||||
2 | 教学内容 | 20 | |||||||
3 | 教学能力 | 20 | |||||||
4 | 教学效果 | 20 | |||||||
5 | 教学资料规范性 | 20 | |||||||
得分(100分) | |||||||||
同行签名 | |||||||||
(D)教案评价 | |||||||||
评价意见: | |||||||||
得分(100分) | |||||||||
专家签名 | |||||||||
(E)专家评价 | |||||||||
序号 | 评价材料 | 分值(分) | 评价得分 | ||||||
1 | 教学态度 | 20 | |||||||
2 | 教学内容 | 20 | |||||||
3 | 教学能力 | 20 | |||||||
4 | 教学效果 | 20 | |||||||
5 | 教学资料规范性 | 20 | |||||||
得分(100分) | |||||||||
专家签名 | |||||||||
本课程总计得分(100分) |
参考评价标准:
1)教学态度
遵守教学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中无接听手机、脱岗等现象;
教态自然亲切,着装大方得体,精神饱满,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
关注学生听课情况,认真维护纪律,方法恰当,效果良好;
教书与育人结合,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
及时、认真批改作业;
关注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和答疑;
2)教学内容:
符合大纲及授课计划要求,概念准确,原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
信息量和深浅度符合研究生;
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和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特点;
3)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
实现现代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信息量大,生动,激发兴趣,加深重点,难点理解,教学效果明显;
4)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生反映良好,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
课堂互动情况;
5)教学资料规范性
课程具有完备的授课大纲、授课计划、课件、平时作业成绩单、教案;
试卷命题、批改符合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按照学院要求及时上交归档材料;